时间: 2025-04-26 02:13:1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0:07:39
“干城之寄”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像干城一样寄托”。其中,“干城”指的是城墙、城池,象征着坚固和安全;而“寄”则有寄托、依靠的意思。整体来看,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或事物在关键时刻给予他人以支持和保护,具有一种依靠与信任的意味。
“干城之寄”出自《左传》,原文为“如干城之寄”,用于比喻一种坚固可靠的依托。成语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城防体系,形象地表现出城池作为防御之地,给人们安全感的特性。
“干城之寄”可以用于不同的语境中: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干城象征着坚固和可靠,反映了古人对于安全和团结的重视。在现代社会,随着个体主义的兴起,这个成语仍然适用,强调在面对困难时,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支持显得尤为重要。
“干城之寄”带给我的一种情感反应是温暖和安全感。它让我联想到在困难时刻,有人可以依靠的那种力量,激励我在生活中成为他人的依靠。
在我大学期间,曾经有一次学业压力特别大,几位好友主动帮我复*,成为我“干城之寄”。这种支持让我深刻体会到朋友之间的信任和依靠的重要性。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写:
风雨如晦夜漫漫,
有友相随心不寒。
干城之寄力量大,
携手共度难关间。
在英语中,可以用“pillar of support”来比喻一个人在困境中给予他人的支持。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强调了支持和依靠的概念。
通过对“干城之寄”的学,我意识到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不仅仅是一个成语,更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它提醒我在生活中珍惜与他人的信任与支持,鼓励我在他人需要时,成为一个可靠的支持者。
原此老忠勇过人,足备干城之寄。
《三国志·魏书·张辽传》:“张辽字文远,雁门马邑人也。本聂壹之后,以避怨变姓。少为郡吏,以武勇称。汉末,并州刺史丁原以辽武力过人,召为从事,使将兵诣京都。何进遣诣河北募兵,得千余人。还,进败,以兵属董卓。卓败,以兵属吕布,迁骑都尉。布为李傕所败,从布东奔徐州,领鲁相,时年二十八。太祖破吕布于下邳,辽将其众降,拜中郎将,赐爵关内侯。数有战功,迁裨将军。袁绍破,别遣辽定鲁国诸县。”
《后汉书·班超传》:“超问其状,相者指曰:‘生燕颔虎颈,飞而食肉,此万里侯相也。’超问其状,相者指曰:‘生燕颔虎颈,飞而食肉,此万里侯相也。’超问其状,相者指曰:‘生燕颔虎颈,飞而食肉,此万里侯相也。’超遂感激,投笔从戎。”
《汉书·李广传》:“广为人长,猨臂,其善射亦天性也,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专以射为戏,竟死。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用此,其将兵数困辱,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也。故分其地为五: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干城之寄,不可不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