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23:25:2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6:25:02
“反眼不识”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指翻转眼睛就不认识,形容对某人或某事物的极度陌生或忘却。它的基本含义是指对于曾经熟悉的事物或人失去了记忆或认知,常常带有一种意外或失望的情感色彩。
“反眼不识”的具体起源并不明确,但可以推测其发展与古代人们的交往和记忆有关。在古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往往建立在相互认知的基础上,若一方对另一方产生了陌生感,往往会引发误解和冲突。因此,这个成语可以看作是对人际关系中认知失配的一种描述。
“反眼不识”可以在多种场景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因为社会流动性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得更加复杂,频繁的沟通和疏离现象并存,使得“反眼不识”的情感体验在当今社会中显得尤为突出。这个成语提醒我们珍惜身边的人际关系。
“反眼不识”常常带有一种失落和惋惜的情感,令人联想到时间的流逝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迁。它也让人反思自己在生活中是否忽视了重要的关系。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在一次同学聚会上遇到一位小学同班同学,彼此都认不出对方,令我感到非常惊讶和遗憾。这种经历让我明白了保持联系的重要性。
在一首小诗中可以这样表达:
旧友如风,转瞬即逝,
反眼不识,唯留惆怅。
曾经的笑声,已成往事,
今时何处,问君何往?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familiar strangers”,指那些在人群中见过,却没有任何交集的人。这种表达同样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
通过对“反眼不识”的学习,我更加意识到人际关系中的认知和记忆的重要性。这个成语在我的语言学习和表达中,提醒我珍惜与他人的联系,鼓励我在生活中主动维护关系。
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操闻之,反眼不识,曰:‘吾以为刘备已亡,何以至此!’”
《后汉书·袁绍传》:“绍闻之,反眼不识,曰:‘吾以为曹操已死,何以至此!’”
《汉书·王莽传》:“莽闻之,反眼不识,曰:‘吾以为天下已定,何以至此!’”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侯闻之,反眼不识,曰:‘吾以为齐已降矣,何以至此!’”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大惊曰:‘吾以为汉皆已降楚矣,沛公安得至此!’乃反眼不识。”
他经常以~的态度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