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23:02:51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0:33:28
“朝真暮伪”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早晨是真,晚上是伪”。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或事物的真实与虚假、善与恶的变化无常,强调事物的表里不一、难以捉摸,常用于指责那些表里不一、善变的人。
“朝真暮伪”最早出现于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白氏长庆集》中,提到世事的变幻无常,暗指一些人的态度和行为。成语的形成反映了古人对人性和社会现象的深刻观察,强调了人的内心与外在表现之间的矛盾。
“朝真暮伪”可以在多种场合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诚信被视为重要的道德标准,而“朝真暮伪”反映了社会对伪善的警惕与批判。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商业活动、政坛和人际关系中,强调了人们对真实与虚伪的敏感。
“朝真暮伪”带给我的情感反应是警惕与反思。它让我意识到在生活中,尤其是在判断他人时,要学会看清表象与本质的区别。这也促使我更加珍视真实与诚信的价值。
在我自己的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一位朋友,他常常在不同的场合展现出截然不同的个性,给我带来了困惑和不安。后来我意识到,他的“朝真暮伪”使我对他产生了警觉,最终选择与他保持距离。
在某个故事中,我可以这样描述: “在这个变幻莫测的城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同晨雾般模糊,常常让人感受到那‘朝真暮伪’的冷漠与虚伪,一个个笑容背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在英语中,可以用“two-faced”来表达类似的意思,形容一个人表面友好、内心却阴险。这种对照显示了不同文化中对虚伪的共同反感。
通过对“朝真暮伪”的深入理解,我认识到在语言学*与表达中,成语的使用不仅丰富了语言的表现力,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沟通人际关系及社会现象。这个成语提醒我们保持警觉,探寻事物的真相,重视诚信与真实的重要性。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
《清史稿·文苑传·纪昀》:“朝真暮伪,世之常态。”
《明史·文苑传·杨慎》:“朝真暮伪,世之通弊。”
《宋史·文苑传·苏轼》:“朝真暮伪,世之常情。”
《晋书·隐逸传·陶潜》:“世之士,朝真暮伪,莫能自辨。”
《后汉书·王符传》:“朝真暮伪,人莫能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