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0:09:35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1:37:56
成语“惯战能征”的字面意思是“*惯于作战且善于征伐”。它的基本含义是形容一个人或一支军队在战斗中经验丰富,能够有效地进行军事行动,通常用于赞美在战斗中表现出色的将领或军队。
“惯战能征”并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或文学出处,但它的构成元素“惯战”与“能征”均来自于古代军事文化。**古代历史上众多著名的将领,如曹操、岳飞等,都是凭借其丰富的战争经验和卓越的指挥能力而获得了“惯战能征”的美誉。
该成语可以在以下场景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军事才能被高度重视,尤其是在历史动荡的时期。成语“惯战能征”不仅反映了对战争的尊重,也体现了对勇敢和经验的崇尚。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可用于比喻在任何领域中积累丰富经验的人。
“惯战能征”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反应,联想到勇敢、不屈不挠的精神。这种表达常常激励我在生活中面对挑战时,勇敢地迎接困难,努力成为一个经验丰富、能干的人。
在我的学*和工作中,曾经参加一个大型项目,起初我对项目的复杂性感到不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最终成为项目管理的“惯战能征”的一员,得以顺利完成任务。
在一个短诗中,我尝试融入“惯战能征”:
战鼓声声冲云霄,
勇士立志不野逃。
惯战能征心自豪,
胜利之路任我骄。
在英语中,类似于“惯战能征”的表达可以是“battle-tested”,意指经过多次考验与实践而变得更加优秀。两者都突出了经验与能力的重要性,但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可能会有不同的侧重点和使用场合。
通过对“惯战能征”的全面分析,我认识到这一成语不仅有助于丰富我的语言表达,更加深了我对经验重要性的理解。在未来的学*和生活中,我会努力成为一个在各方面都“惯战能征”的人,以应对更多的挑战与机遇。
手里横着一柄金蘸斧,坐下李都监那匹惯战能征雪白马。
《清史稿·曾国藩传》:“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道光十八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咸丰初,以侍郎督办团练,创立湘军,讨太平军,累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封一等毅勇侯。”
《明史·戚继光传》:“戚继光字元敬,世登州卫指挥佥事。父景通,历官都指挥,署大宁都司,入为神机坐营,有操行。继光幼倜傥负奇气。家贫,好读书,通经史大义。”
《宋史·岳飞传》:“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少负气节,沉厚寡言,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
《旧唐书·李光弼传》:“光弼幼不戏弄,善骑射,起家左卫亲府左郎将,累迁朔方节度副使,知留后事。安禄山反,诏光弼为河东节度使,讨贼有功。”
《三国志·魏志·张辽传》:“辽字文远,雁门马邑人也。本聂壹之后,以避怨改姓。少为郡吏,以勇力闻。太祖破吕布,辽归太祖,拜中郎将,封关内侯。辽善骑射,有胆略,数从征伐,所向有功。”
清·吴璿《飞龙全传》第31回:“他自恃斧精力勇,~,眼底无人,藐视天下没有好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