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4:51:0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7:19:39
“唾手可得”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用嘴唾一下就可以得到”,引申为“极容易得到”或“触手可及”。它通常用来形容某种事物或成就非常容易获得,不需费力。
该成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特别是在《后汉书·马援传》中有提及,形容物品非常容易得到。成语的构成中,“唾手”意指手指轻轻一挥就能得到,而“可得”则说明可以轻易地获得。
“唾手可得”常用于描述某种机会、资源或成就的易得性。它可以在文学作品中出现,如描述某个角色面对的机会,也可以在日常对话中,表达对某些事情的轻松态度。在演讲中,亦可用来强调某个机遇的重要性或易得性。
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中,“唾手可得”常常用于形容信息、资源的获取变得越来越容易,尤其是在数字化和互联网普及的背景下。然而,也要注意到“唾手可得”有时可能带有轻视的意味,暗示某些事物的价值被低估。
“唾手可得”这一成语常给人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联想到机会和成功的迅速到来。在思维和表达中,它可以激励人们追求目标,鼓励积极主动的态度。
在我的生活中,曾遇到一个与“唾手可得”相关的经历:在大学时,我参加了一次创业大赛,得到了一个优秀导师的指导,帮助我很快就理清了思路,最终获得了奖项。那时我深深体会到,有些机会真的就如“唾手可得”。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春风拂面,花开满园,机会如烟霞,唾手可得。”这样的表达既富有诗意,又传达了轻松愉快的机会感。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是“within reach”或“easy to obtain”,但在具体语境中可能会有不同的使用频率和文化背景。对于某些文化而言,机会的易得性可能与个人努力和运气密切相关,而在其他文化中则可能更多强调社会资源的分配。
通过对“唾手可得”的学习和分析,我认识到它不仅仅是一个形容词语,更是对生活态度的一种反映。它在我语言学习和表达中起到了引导思维、激励行动的重要作用,使我在面对机会时更加积极主动。
那个姿性,读不上三二年,功名是可以垂手而得的。
唐太宗时,唐朝属国高丽国发生内乱,大臣支离杀死唐太宗立的国王后自立为王,唐太宗想亲征高丽。大将褚遂良认为这点小事不必皇帝亲征,派一两名精干的大将带上十万兵马出征,小小高丽就“唾手可取”
只除教呼延灼将军赚开城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