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9:06:36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2:35:28
成语“涸辙之枯”字面意思为“干涸的车辙中的干枯之物”。引申义是指在困境中无助、处于绝境,没有生存的可能。它通常用来形容人处于困境,陷入绝望的境地,缺乏生存的能力和希望。
该成语源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中的一个故事,讲述了春秋时期,鲁国的国君鲁僖公与齐国国君的会晤。故事中提到,鲁国的车辙因干旱而干涸,象征着困境和无奈。这一成语正是从这一典故中衍生而来,表达了在困境中无处求助的绝望感。
“涸辙之枯”常用于文学作品中,描绘人物在极端困境中的心境,也可用于日常对话中形容某个人或群体遭遇到的困境。例如,在演讲时,演讲者可以用“涸辙之枯”来强调某个社会问题的严重性,或者在叙述个人经历时,用于形容自己曾经陷入的绝境。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特定文化或社会背景下,“涸辙之枯”往往被用来反映社会动荡、经济危机等现象,以及个体在这些大环境下的无助感。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个成语依然适用,时常被用来描述一些突发**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这个成语常常带给人一种压抑和无奈的情感,让人联想到困境中的挣扎与无助。在表达时,它能够深刻地传达出一种绝望感,特别是在描述逆境时,能够引发听者或读者的同情与共鸣。
在我的生活中,曾有一段时间,我因为工作上的压力感到如同“涸辙之枯”,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逆转局面。这让我深刻体会到这个成语的意义,也让我更加珍惜之后的顺境。
在一首关于奋斗的诗中,我可以这样写: “心如涸辙之枯,求生无路泪千行,唯愿风雨过后,重见天光。”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between a rock and a hard place”,意指身处两难的境地,虽然语义上有相似之处,但情感的传达和文化背景有所不同。
通过对“涸辙之枯”的深入分析,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反映了古代的历史文化,也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能够恰当地运用这样的成语,能帮助我更生动、准确地表达情感和观点。
但愿捐斗水而活涸辙之枯,下壶飨而救翳桑之饿,此则故人之赐也。
《文选·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自汉至魏,四百余年,辞人才子,文体三变。相如工为形似之言,二班长于情理之说,子建仲宣以气质为体,并标能擅美,独映当时。是以一世之士,各相慕习,源其飚流所始,莫不同祖风骚。徒以赏好异情,故意制相诡。”
《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范张款款于下泉,尹班陶陶于永夕。”
《文选·陆机〈文赋〉》:“或竭情而多悔,或率意而寡尤。虽兹物之在我,非余力之所戮。故时抚空怀而自惋,吾未识夫开塞之所由。”
《文选·谢灵运〈登池上楼〉诗》:“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