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29:10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2:35:57
“涸辙之鲋”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干涸的车辙中的鱼”。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处于困境或绝境中的人,形容其处境艰难、无助,像是被困在干涸的水洼中的鱼一样,无法自救。
这个成语源自《庄子·外物》,文中提到:“涸辙之鲋,何水之深而不至于此?”表达了鲋鱼因车辙干涸而处于危险境地的情景。这个典故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和生存困境的思考,鲋鱼的遭遇象征着无助和脆弱。
“涸辙之鲋”常用于文学作品、演讲、日常对话中。它可以用来描述那些在逆境中挣扎的人,或者用于形容一种无力改变现状的无奈感。例如,在谈论社会弱势群体时,可以引用这个成语来强调他们的困境。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涸辙之鲋”在**文化中常被用来表达对困境中人的同情和关注。它引发了对社会责任和人道主义的思考。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依然适用,特别是在讨论贫困、失业和社会救助等话题时。
“涸辙之鲋”让我感受到一种深切的无助和悲哀。它让我联想到那些在逆境中挣扎的人们,激发了我对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关注。这个成语提醒我们要关注弱势群体,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和理解。
在我生活中曾遇到过一位失业的朋友,他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感到十分沮丧,有时候我会用“涸辙之鲋”来形容他的处境,以此表达我对他困境的理解和关心。
在一首诗中,我可以这样运用“涸辙之鲋”:
大地干涸如车辙,
无助鱼儿困其中。
渴望水流滋润身,
愿得一丝救命风。
在英语中,可以用“fish out of water”来表达类似的意思,指的是不适应或处于困境的人。虽然两者都是用鱼作为比喻,但“涸辙之鲋”更加侧重于困境的绝望感,而“fish out of water”则可能更多强调不适应的状态。
通过对“涸辙之鲋”的学,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传达了困境中的无助感,也引发了对社会责任的深思。它在语言学中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如何表达同情与关怀,也让我在日常交流中更加关注他人的处境。
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
《宋史·文苑传六·李廌》:“廌喜论古今治乱,条畅曲折,辩而中理。当喧溷仓卒间如不经意,睥睨而起,落笔如飞,遇事卓卓可喜。尝著《涸辙集》三十卷。”
《南史·文学传·卞彬》:“彬著《蚤虱赋序》曰:‘……若吾之涸辙之鲋,言之可为於邑。’”
《晋书·艺术传·陈训》:“训曰:‘此甚易解,但人不知耳。涸者如旱魃之苏,辙者如鱼之得水。’”
《后汉书·文苑传下·赵壹》:“诗赋既毕,因援笔而成章,其辞曰:‘……涸辙之鲋,俄而相与,岂直远哉!’”
《庄子·外物》:“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战国时期,宋国庄周家贫,一次向他的朋友监河侯借粮食时,朋友推说等收了租再借给他,他讲了一个车痕沟里水快干的鲫鱼向他求助,他对鲫鱼说到吴国越国去给你借水的故事。说完就头也不回地走了
但人不能饿着静候理想世界的到来,至少也得留一点残喘,正如~,急谋升斗之水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