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9:49:0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6:35:16
“古之遗直”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古代的直言不讳”。它的基本含义指的是古代人们对真理和正义的坚持,表示一种崇尚正直、敢于直言的品德。
该成语源自于**古代文人对忠臣直言的赞美。在古代,许多文人都以直言进谏为荣,代表了一种对国家和社会责任感的体现。成语中的“古”指代历史、传统,而“遗直”则可以看作是对古代直言不讳精神的传承。
“古之遗直”可用于多种语境: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直言不讳被视为一种美德,尤其是在古代封建社会中,忠臣直言进谏被广泛赞颂。然而,在现代社会中,虽然直言的价值依然被认可,但由于社会环境的多元化和复杂性,直言有时也可能引发争议。因此,理解“古之遗直”这一成语在当今社会中的适用性和局限性是很重要的。
“古之遗直”让我联想到一种追求真理和正义的勇气。在面对不公或错误时,能够坚持自己的看法,勇于发声,这种精神让我感到振奋和敬佩。同时,它也让我意识到在生活中保持诚实和正直的重要性。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遇到一个朋友因为不满工作环境而犹豫是否向上级反映问题。经过一番讨论,我鼓励他要有“古之遗直”的精神,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最终他勇敢地提出了建议,得到了积极的反馈。
在一个故事中,可以描绘一个古代士人,他在朝堂上勇敢地指责权臣的错误,展现出“古之遗直”的风范。他的行为不仅改变了朝堂的风气,也激励了更多的文人站出来,成为正义的声音。
在西方文化中,与“古之遗直”相似的概念可能是“speak truth to power”(对权力说真话),强调在权力面前保持诚实和直言的重要性。这两者都反映出对真理的追求和对权力的质疑,但在表达方式和文化背景上有所不同。
通过对“古之遗直”的学,我对直言不讳的价值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是古代文人的追求,更是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应该努力践行的品德。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能够灵活使用这样的成语,能够提升我的表达能力,增强我的思维深度。
叔向,古之遗直也。治国制刑,不隐于亲,三数叔鱼之恶,不为末减。
《晋书·刘寔传》:“寔少贫苦,卖牛衣以自给,然好学,手约绳,口诵书,博通古今,清身洁己,行无瑕玷,时人称其古之遗直。”
《后汉书·杨震传》:“震少好学,受《欧阳尚书》于太常桓郁,明经博览,无不穷究,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时人称其古之遗直。”
《汉书·王吉传》:“吉为人廉直,古之遗直也。”
《史记·循吏列传》:“古之遗直,今之良吏。”
《左传·宣公十五年》:“吾闻古之遗直,不隐于亲。”
《陈书·孔奂传》:“世祖曰:‘~,复见于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