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2:02:59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1:27:50
“不赀之赏”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字面意思是“赏赐不计代价”。其中,“不赀”意为不计较、无所顾忌,而“之赏”则指赏赐或奖励。整体来看,它的基本含义是指对某人或某事给予的奖励是大方而慷慨的,强调了赏赐的丰厚与慷慨。
“不赀之赏”出自《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该成语的背景是在古代,主父偃为了获得人们的支持与信任,给予了丰厚的奖励,表明了他慷慨大方的态度。此成语因此而流传,成为对慷慨赏赐的代名词。
在现代汉语中,“不赀之赏”主要用于形容对优秀人才或重要贡献的重视与奖励。例如,企业在表彰优秀员工时,可以说“公司将给予不赀之赏,以感谢你的努力与贡献”。在文学作品中,也可以用于描述历史人物对有功之臣的重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赏赐是对贡献的认可与回馈,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不赀之赏不仅反映了个人的成就和价值,也体现了社会对人才的重视。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依然适用,尤其在企业文化中,鼓励与奖励优秀员工是提升团队士气的重要方式。
听到“不赀之赏”这个成语,往往会让人联想到慷慨、体贴以及对努力的充分肯定。它传达了积极向上的情感,让人感受到被重视和认可的温暖。
在我的学*和工作经历中,曾经参与一个项目,最终团队的成功得到了公司的认可,给予了我们不赀之赏。这让我感受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和通过努力获得回报的成就感。
在一个故事中,可以写道: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勇士们为了王国的和平而战斗,国王对他们的不赀之赏,使得每个人都愿意为国捐躯,勇往直前。”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generous reward”,同样强调对贡献的重视和奖励的丰厚。不同文化中对奖励的理解和表达方式略有差异,但大体上都传达了对努力的认可。
通过对“不赀之赏”的学,我认识到,语言表达中包含的文化内涵是丰富的。这个成语不仅仅是对奖励的描述,更是对社会价值观的一种体现。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并使用这样的成语,可以增添更多的层次感和文化深度。
上书陈事,起自战国,幸而感悟主人,为时所纳,初获不赀之赏,终陷不测之罪。
《宋史·食货志下二》:“自唐以来,始有飞钱、便换之法,盖以轻赍易致,而公私俱便也。”
《晋书·食货志》:“及黄初二年,魏文帝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至明帝世,钱废谷用既久,人间巧伪渐多,竞湿谷以要利,作薄绢以为市,虽处以严刑而不能禁也。”
《后汉书·光武帝纪下》:“初,王莽乱后,货币杂用布、帛、金、粟。是岁,始行五铢钱。”
《汉书·食货志下》:“于是天子与公卿议,更造钱币以澹用,而摧浮淫并兼之徒。是时禁苑有白鹿而少府多银锡。自孝文更造四铢钱,至是岁四十馀年,从建元以来,用少,县官往往即多铜山而铸钱,民亦间盗铸钱,不可胜数。钱益多而轻,物益少而贵。”
《史记·平准书》:“是以大农陈藏钱经秏,赋税既竭,犹不足以奉战士。有司言:‘三铢钱轻,易奸诈,乃更请诸郡国铸五铢钱,周郭其下,令不可磨取鋊焉。’大农上盐铁丞孔仅、咸阳言:‘山海,天地之藏也,皆宜属少府,陛下不私,以属大农佐赋。愿募民自给费,因官器作煮盐,官与牢盆。浮食奇民欲擅管山海之货,以致富羡,役利细民。其沮事之议,不可胜听。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釱左趾,没入其器物。郡国不足以为赏,请一切属少府。’天子以为然,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