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3:48:35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4:33:51
“百岁之盟”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在百岁之际所立下的盟誓,通常用来形容长久而坚定的友谊或约定。其基本含义是指双方在一定的情感或利益基础上,达成的长久承诺。
“百岁之盟”源于古代对友谊和承诺的重视,强调双方关系的持久性和不可动摇。在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会通过诗歌、文章表达对这种长久承诺的追求与珍视。尽管具体的出处并不明确,但可以推测其起源与古代的礼仪文化和忠诚观念密切相关。
该成语常用于描述深厚的友谊、长久的承诺或重要的约定。在文学作品中,常用来描绘人物间的忠诚和信任关系。在日常对话中,人们可能会用它来形容朋友间的约定或者伴侣之间的承诺。此外,在演讲中,使用“百岁之盟”可以强调某种理想或目标的重要性与持久性。
在**传统文化中,友谊、忠诚和长久的承诺被格外重视。“百岁之盟”体现了人与人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在现代社会,这种价值观依然存在,尤其在家庭、友情和爱情中,承诺和信任是关系维持的重要因素。
“百岁之盟”让我联想到许多深厚的友谊和忠诚的爱情故事,带有一种温暖和感动的情感。它提醒人们珍惜身边的人际关系,并且在承诺面前要有责任感。
在我的生活中,我和一位好友曾经约定,不论未来生活多么忙碌,每年都要一起旅行一次,以此来维持我们的友谊。每当我们重温这个约定时,都会感受到“百岁之盟”的深意。
在一首诗中,我尝试使用“百岁之盟”:
青山绿水共白头,
海誓山盟恨难休。
百岁之盟情未了,
共赴天涯共此游。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a lifelong promise”,强调持久的承诺。虽然文化背景不同,但无论是在汉语还是英语中,对于长久承诺的珍视是普遍的价值观。
通过对“百岁之盟”的学,我对承诺和友谊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也让我在与人交流时更加注重情感的传递。它提醒我珍视每一段关系,无论是友情、爱情还是亲情。
他要与小娘子订百岁之盟,不知可肯相许。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后汉书·袁绍传》:“绍与曹操盟于许,曰:‘如有违盟,天下共诛之。’”
《汉书·高帝纪下》:“高祖与诸侯盟于陈,曰:‘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与楚合从,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毛遂按剑而前曰:‘从之利害,两言而决耳。今日出而言从,日中不决,何也?’楚王曰:‘唯唯,诚若先生之言,谨奉社稷而以从。’于是遂定从于殿上。平原君曰:‘胜不敢复相士。胜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数,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请为从。’遂以为上客。”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侯与齐侯盟于葵丘,曰:‘自今以往,晋、齐无相伐,有渝此盟,明神殛之,俾队其师,无克胤国,及而玄孙,无有老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