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0:04:37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7:27:52
成语“膏肓之疾”字面意思是指“膏肓部位的疾病”。在古代医学中,膏肓是指人体一个重要的部位,位于心脏和肝脏之间,认为这个地方是调节气血的重要区域。因而“膏肓之疾”引申为非常严重、难以治愈的疾病,通常指已经到了无药可救的地步。它的基本含义是形容某种问题或病症已经到了无法解决的程度。
“膏肓之疾”出自《黄帝内经》。在这部古代医学经典中,膏肓被视为一个重要的脏腑部位,反映了古人对身体状况的深刻认识。由于“膏肓之疾”所指代的病症往往是难以根治的,因而它成为比喻某种问题严重且难以解决的成语。
在文学作品中,“膏肓之疾”常用来形容一些深层次的社会问题、道德困境或人际关系的难题。在日常对话中,如果用来形容某个事情的严重性,通常是指这个事情已经到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程度。例如,在讨论环境污染时,可以说“我们的生态问题已经到了膏肓之疾,必须立即采取措施。”
在**传统文化中,身体的健康被视为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膏肓之疾”体现了古人对于健康的重视以及对疾病的敬畏。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的适用性依然强烈,尤其在讨论社会问题、心理健康等方面。
“膏肓之疾”带给人的情感反应往往是忧虑和无奈。它使人联想到那些棘手的问题,令人感到焦虑和无助,同时也引发对解决方案的思考和探索。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遇到过一个朋友,他的家庭关系非常复杂,长期存在误解和矛盾。每次试图解决都只能暂时缓解,最终我感叹道:“这真是膏肓之疾,看来需要更深入的沟通。”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使用:
心中疑虑如膏肓,难解难消似痛仗。
唯愿倾诉无所惧,早日破镜重圆望。
在英语中,可以用“beyond cure”或“a lost cause”来表达与“膏肓之疾”相近的意义,但这些表达在文化和情感色彩上可能有所不同。中文的表达往往更具文学性,而英文则更为直接。
通过对“膏肓之疾”的学*,我深刻体会到语言的丰富性和表达的深度。这个成语不仅在字面上具有医学的背景,更在社会和人际关系中提供了深刻的启示,促使我在思维和表达上更加细致和深刻。
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景公得了重病,秦国国王秦桓公派名医缓前去为其治病。缓来到晋国,见到晋景公,把好脉后摇头叹息说:“大王的病已经到了肓上面,膏下面,药力是无法到达的。”果然,没过多久,晋景公就病死了
必欲闻之,则当先之以卑辞,中之以喜色,则~,不劳扁鹊而自愈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