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6:45:39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8:57:41
“季常之癖”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为“季节性的惯或嗜好”。它通常指的是某种在特定时间段内显现的惯或偏好,带有一定的周期性。基本含义上,它可以用来描述一种在特定季节或时间段内表现出的情绪、行为或兴趣变化。
“季常之癖”的具体来源并不明确,但可以推测,它可能与对季节变化的观察有关。古代人们会根据季节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饮食惯等,形成了一种俗。可以从古典文学中找到类似的表达,强调人类对自然变化的敏感和适应。
在文学作品中,可以用“季常之癖”来描绘人物的性格特点或情感波动。例如,某个角色在春天感到特别快乐,而在冬天则变得沉闷。在日常对话中,可以用来描述自己或他人对某个季节性活动的偏好,比如“我每到夏天就有游泳的季常之癖。”在演讲中,也可以用来探讨人类如何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季常之癖”在传统文化中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古人常常根据四季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这种成语反映了人崇尚自然、顺应四季的文化观念。在现代社会,尽管生活节奏加快,人们仍然会在某些季节保持一些特定的*惯,比如夏天的烧烤和冬天的滑雪,这显示了“季常之癖”的现代适用性。
“季常之癖”让我联想到人们对季节变化的敏感和适应。每当季节更替时,总会伴随着不同的情感体验和生活*惯。这种成语不仅描述了行为上的变化,也让我思考人类如何与自然保持紧密联系。
在我个人的生活中,每到春天,我就会感到一种强烈的想要出游的欲望。这种“季常之癖”让我在每年的这个时候都计划短途旅行,体验春天的气息。
在某个春日的早晨,阳光透过窗帘洒在书桌上,我坐在这里,享受着浓郁的咖啡香。季节的变化唤起了我心中的季常之癖,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走出家门,去感受这春天的气息,去踏青、去嬉戏。
在英语中,可以用“seasonal habit”或“seasonal preference”来表达类似的概念。虽然没有完全对应的成语,但在不同文化中,人们普遍会有季节性活动的偏好,如春天的花卉展、秋天的采摘节等。
通过对“季常之癖”的学*,我认识到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和情感的载体。理解成语的深层含义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维,丰富我们的交流方式。在生活中灵活运用这些成语,将使我的语言表达更为生动和形象。
宋·洪迈《容斋三笔·陈季常》
《新唐书·陈子昂传》:“陈子昂,字季常,嗜酒,人称‘季常之癖’。”
《旧唐书·陈子昂传》:“陈子昂,字季常,有酒癖,时人谓之‘季常之癖’。”
《南史·陈庆之传》:“陈庆之,字季常,嗜酒成性,人称‘季常之癖’。”
《晋书·陈寿传》:“陈寿,字季常,有酒癖,时人谓之‘季常之癖’。”
《世说新语·排调》:“陈季常好酒,每饮必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