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2:03:51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3:44:52
“无稽之言”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没有根基的言论”。它通常用来形容那些不可信、毫无根据、荒谬的言论或主张。这个成语的基本含义是指那些缺乏事实依据、凭空捏造的言论,常常用来批评或否定某些无理的说法。
“无稽之言”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原文为“无稽之言,非所宜”。在古代文献中,“稽”指的是考证、依靠的意思,而“无稽”则表示没有依据。因此,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对言论真实性的关注,反映了古代人对于言辞负责的文化理念。
“无稽之言”在不同语境中常用于: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重视言辞的真实性和责任感,因此“无稽之言”反映了一种对真理的追求。在现代社会,尤其是信息爆炸的时代,这个成语的适用性更为明显,提醒人们在获取和传播信息时要保持理性和批判性思维,避免被虚假信息误导。
“无稽之言”往往带有贬义,使用时常伴随对说话者的不屑和批评。它让我联想到在社交媒体上常见的谣言和假新闻,这些现象让人感到无奈和愤怒,也促使我更加注重信息的真实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朋友分享一些关于健康的谣言,起初我并没有质疑,但经过查证,我意识到这些都是无稽之言。于是,我开始主动引导朋友关注科学和事实,抵制无根据的言论。
在一个诗歌中,我尝试融入“无稽之言”的意象:
月光下的梦影轻轻摇曳,
无稽之言在风中飘散。
真理如星,闪烁不灭,
唯愿心中,永存明澈。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groundless claims”或“baseless statements”,同样用于形容没有依据的言论。这种表达在不同文化中都反映了对言论真实性的关注,显示了人类对真理的共同追求。
通过对“无稽之言”的深入学,我更加意识到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注重真实性和逻辑性的重要性。这不仅是对他人言论的批判,也是对自己言辞的约束,促进更理性和负责任的沟通。
无稽之言,不见之行,不闻之谋,君之慎之。
《后汉书·袁绍传》:“无稽之言,不足信也。”
《汉书·艺文志》:“无稽之言,君子弗听。”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无稽之言,不足听也。”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
《荀子·正名》:“无稽之言,不见之行,不闻之谋,君子慎之。”
清·刘鹗《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八回:“若听旁人~随便传说,其罪减造谣者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