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4:33:55
最后更新时间:
比喻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到处都适用。同“放之四海而皆准”。
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
《韩非子·五蠹》:“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无私剑之捍,以斩首为勇。是境内之民,其言谈者必轨于法,动作者归之于功,为勇者尽之于军。是故无事则国富,有事则兵强,此之谓王资。既畜王资而承敌国之衅,超五帝侔三王者,必此法也。”
《荀子·劝学》:“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孟子·离娄上》:“孟子曰:‘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故者以利为本。所恶于智者,为其凿也。如智者若禹之行水也,则无恶于智矣。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如智者亦行其所无事,则智亦大矣。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
《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礼记·中庸》:“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使人增长其幸福者,谓之善;使人减障其幸福者,谓之恶。此主义~,俟诸百世而不惑。